数据生态链
数据生态链
2017-12-28 225

      2013年,根据全球市场环境调整战略,开始逐步的「互联网化」。中国区由于受独特的市场因素影响,在整个战略调整中进行「试点化」改革。因为很多公司转型和内部政治需要,数据成为关键的成败因素。



      和大多数外企一样,在国内主要是市场销售等商业运营。转型前,数据对公司来说仅仅是运营的需要。是最简化的老板桌前的报表而已。不论是叫:Scorecard、Dashboard甚至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产品名,其核心目的仅仅是让老板了解整体经营状况和辅助管理的执行。


      例如长春的大多数公司按照传统的标准欧美企业管理方式,数据可以大致分为:过程数据、预期数据和结果数据。除了结果数据是真实反馈,别的数据都是人为管理。比如销售管理Pipeline数据录入CRM,Pipeline在特定的模型下生成Forecast,进入另外一套系统,两者之间存在很大Gap。在一层层的review下,管理层会直接把最终的目标压成Forecast数据,然后再压回到销售。这其实是一种多年沉淀的管理手段。


      数据处理或者内部BI系统,是一种管理。销售因为业绩压力,会虚报,也会因为提前完成而藏单。这些在整体系统中,都不能完全反应,而却能让管理从上到下的驱动,或从下到上的反馈。系统复杂到单一员工无法理解整体的运作的时候,就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运营体系。也是很多大型工作流和相关的BI系统存在的意义。」Frank多年的经验领悟深刻。


      而当一切互联网化的时候,从长春可以做网站的公司、开发网络平台的公司、微信营销与推广等科技公司不断的出现来看,反而全部都变了。


      互联网讲究实时的反馈,由产品到用户、从技术到结果。这确实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变化,在迭代迅速的过程中,和扁平化的管理构建和数据驱动的分析中,仿佛完全忽略掉了很多数据都是人为的产生。特别是各种大数据技术和相关概念,好像有能「画像」一切的本质的能力。


      互联网化以后,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 Data Drive Business。一切运营过程化中的非结构化数据都要重新采集、分析,建模,从数据中发现问题,从数据中改变,全部的优化都反应在数据中,管理层根据数据进行调整,最终产出执行的优化方向。这其实是管理方式的彻底改变,从以人为本的管理变成了目标驱动,这其实并不适合全部的企业。


      但变革的脚步无法阻止,大量新鲜血液也注入进来。


      数据在传统行业的使用一直有限且谨慎,而很多有优秀应用案例的行业,也都对数据的使用抱有保守的态度。例如NBA可以通过各种直接数据和高阶数据对一个球员进行统计、分析、衡量,甚至可以精确到令人咋舌的地步,但NBA的球探们还是全球飞的去现场考察一个球员的现场表现,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。


      不管是传统统计学,还是之后的数据分析,数据挖掘,以及现在的大数据。变化的仅仅是概念,我们的目标自始至终没有变化:通过收集、整理、分析数据等手段,来寻找规律、推断本质、甚至预测未来。


上一篇 下一篇